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0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域外 | 刘晓华:英国医院里的救治实录

刘晓华 新三届2 2020-08-25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刘晓华,生于北京,现旅居英国。


原题

英国医院里的救治实录




作者:刘晓华


英国全民免费医疗保障制度
(NHS国家健康服务)


英国NHS医院


英国是个社会福利比较好的国家,即便是在经济萧条,捉襟见肘的今天也还保证着全民公费医疗,简称NHS。


在英国也有不少私立医院,或是买医疗保险,但费用昂贵,好处是看病快捷方便,等待时间短,医疗水平服务质量与NHS基本一样。


当你进入英国得到了半年以上的签证以后,不包括旅游和探亲,就可以自动享受英国的NHS,包括海外留学生在内。首先要到你家附近或是大学的诊所去登记注册(我们叫家庭医生或全科医生GP),然后就可以随时预约看病了。


如果不是急症,预约都不能当天看,少则几天,多则两周。要是你一定要看你自己的家庭医生那就更说不准了,也许医生会外出度假。但如果是急症(发烧,消化道疾病等)病人需要在早上8点一开门就打电话预约,这样就可以当天看了。再有就是急重病人出不了门,医生也会很快来你家出诊。


在英国的药房可以买到一般常用药,但稍微厉害点儿的药就需要医生的处方。处方是按开几种药收费,一种药目前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近8磅,就是说,如果大夫给你一个处方里开了两种药,你就要交16磅,所以NHS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免费。但16岁以下60岁以上和家庭收入低的不收费,或是终身类(糖尿病,神经病等)疾病,再有就是全日制超过16岁的大学生也免费。


病人是不能自己直接去医院的,急诊例外,但英国的急诊室很忙(医院少),除了是救护车(叫救护车免费)送去的,或是心梗、脑梗、重伤这样有生命危险的病,否则就要等,规定一般不超过4个小时。


除此之外任何疾病都需要你的家庭医生决定是否需要去医院。GP不会根据病人的要求,而是根据病情。医院对GP也有很多规定和限制,所以GP一定要小心斟酌决定病人是否需要去见专科医生。随便送病人不行,该送的不送更不行。但都需要等多则一个月少则两周,当然GP 也可以根据病情安排急症病人当天去医院。


在GP看病,一个病人只给10分钟的时间,医院是15-30分钟,所以病人不能太罗嗦,这样会延长其他病人等候时间,医生有时也会有些不耐烦。医院的护士等级分明,从她们护士服的颜色可以判断。在医院称呼外科手术医生为先生,小姐,其他科则称Doctor(医生)。


任何科室的医生包括 GP 都不穿白大褂,据说是为了不给病人压力。


如果GP同意去医院就诊,过不久病人就会接到医院的来信,通知你去医院的日期、时间和注意事项。病人去医院看病不用挂号,进门登记后护士会带你直接去相应的科室等候,但药方同样需要付费。


住院的病人一切都免费了,包括治疗,药费,一日三餐,咖啡,茶。


前一段海外文学城博客“人在英国”里,一直在讨论关于英国的医疗服务NHS的问题。我在英国已生活二十多年,身体又不太好,有很多看医生经验,我想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下面就举几个实例。


几年前发现我的左乳有些问题,就去见了我的GP,她马上同医院联系安排我尽快去检查。医院有一种特殊服务叫“一日诊断”是专门对乳腺癌检查设立的,就是多方面检查和最后确诊都在一天内完成。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包括X光,超声波和乳头溢液的化验最后确定不是癌症,但医生还是建议手术。手术很顺利,切口也尽量避免在显眼的部位,第二天出院。所以医生,医院还是分得清轻重缓急的。


再一次就是我丈夫突然肾结石发作急诊住院,在做心电图检查时发现他有轻度心梗,立刻决定放支架。但他所在的朴茨茅斯医院的设备出了点儿什么问题不能及时手术,马上转到南汉普顿医院手术。医院派车,一切都由医院办理,我都没有跟着去,术后送回原医院。


在国内的家人和朋友都很担心,觉得我一人在这照顾病人很辛苦,担心我会吃不消。其实在英国,病人只要住进医院就没有家属什么事了,一切都由医院照顾。丈夫也很喜欢医院的饭菜(医院的饭很像飞机上食物,只是主餐更丰富一些,另外还有水果)。我每天就是去看看,不做任何事情,比在家里照顾病人轻松多了。住医院两顿饭之间会送茶送咖啡,还会有服务人员把报纸和书籍送到你的床前。但如果病人要在床上看电视,上网则需要交一定的费用。


医院没有护工,一切由护士做,医生为病人做的事也比中国的医生多,比如为住院病人抽血等。但有一点我不喜欢,英国的医院基本都是大病房,病人与病人之间用帘子隔着。


还有就是我有个慢性病需要每半年看一次专科医生,我每次去看病都要等很长的时间。但我从不抱怨,因为我了解这个医生,他是个非常耐心非常负责人的好医生,同病人谈话从来不着急,对病情了解得很仔细。他感觉到我是个紧张类型的的病人,所以每次都非常耐心地安慰鼓励我,从不给我压力和负担,让我很感动。由于他的敬业,所以好像没有正点下过班。我很同情他,也很钦佩他。


当然任何制度都没有完美的,由于英国是全民免费医疗,可国家的财政有限,不可能像中国有那么多的大小医院(中国的医院已经成了做生意),对有一些GP认为不太重要的病就会拖延时间,做一个超声波也许要等一个月,出结果又要两周,有时也真是很急人。如果你忍受不了这种等待就要自己花钱去私立医院。个别医生不负责任的现象也存在。再有就是他们的经验没有中国大医院的医生那么丰富,可能中国人多,五花八门的病也多,医生见的病历多。


英国的大多数医生还是很敬业的,也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在他们的职业培训中,病人心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他们知道怎样同病人交流才能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不像中国医生为了给你多开药就把你的病说得很严重(不是所有的,但很普遍)。


在英国老年人是NHS最受益的人群,人老了自然会多病,60岁以上就彻底的免费了。我丈夫查出了眼睛黄斑症,这是个比较常见的老年病。需要每4-6周注射一种昂贵药物(Lucentis中文好像叫乐明睛),据说在美国一次注射要收费2000美元,中国听说也是上万元一针。而在英国是一分不收。丈夫的病发现得比较及时,左眼注射了三次基本稳定,现在又开始注射右眼。在眼科的等候室里与其他病人交谈,有的已经注射了30-40次。试想如果没有NHS,这将是一笔多么可观的花费,所以很多中国老人患这种病以后,由于没有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或者说没有钱治疗最终导致失明。


英国人对眼睛和牙齿的保护很重视,一般都有自己登记的牙医和optician ,就是眼镜店,但里面有专门检查眼睛的技师(不是医生)。眼镜店每两年会写信通知你来检查,NHS的眼睛检查免费标准就像医生处方,就是交费也不贵,大约20-30磅,检查时间是45分钟,非常仔细全面。如果你有眼病,或是你的家族有眼疾病史(青光眼等)也会免费。但眼镜很贵没有免费。丈夫的眼病就是在例行检查中发现的。


最后说一说牙医。


牙医在英国是独立的诊所,大多是完全私立的,有一部分诊所NHS会给予一些补助,收费会便宜一些。一般两三个牙医合伙运作,这是个赚钱的机构。但任何牙医诊所对16岁以下,全日制大学生,孕妇,生活困难(领取国家贫困补助的)都不收费。(这些人也是NHS付费)但老年人没有补助,照样交钱。如果你的牙齿很不好,也许买保险更划算一些。看病的程序和看GP差不多,只是每半年牙医都会写信提醒病人做例行检查或清洗,所以英国人的牙都很健康干净。和现在中国的牙医比较,价格也不是很贵,补一个比较简单的牙(不需要烧神经根管治疗),在NHS补助的牙医诊所里一般20-30磅,镶牙,牙冠最基础的要200-300磅。


英国的国家健康服务制度NHS是1948年建立的,经过不断补充完善,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相信它一定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也是英国人引以为骄傲的社会福利制度,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有一个节目就是表现NHS的。英国的NHS,大学前教育和社会服务是政府三项最大的支出,它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是纳税人的沉重负担,到底还能坚持多久,实在是难以预测。


丈夫的住院和护理


这里谈的个人资料比较多,但不说又不能说明问题,我想也没什么关系,人人都会生病,都会老去,谈谈我的不幸和有幸,为大家增加点经验吧。

 

这一年真的很不幸,我丈夫老高的身体还没有从上次摔跤完全康复,8月10 日再度摔倒在花园里,这次股骨颈骨折。从救护车来到那一刻,我又开始了照顾失能病人的日子,并对英国NHS有了更进一步的体验和感受。


到医院以后不像上次在车里等了很久,而是立刻进了急诊室,马上照相,确诊股骨颈骨折,准备手术换股骨头。后来由于一些原因改到了第二天,但没有确定时间,第二天上午我到医院的时候老高已经进了手术室。


手术顺利,剩下就是休养恢复,还像上次住院一样,老高的神志不清楚了。手术后的第二天中午,我到医院看到他已经坐在椅子上了,摆在面前的午饭基本没有动。一直低着头闭着眼睛,跟他说话就艰难地睁一下眼睛基本不回答,我有些紧张。叫来护士给他量血压,说血压低需要躺下休息。


又来了一位护士帮助把老高扶上床,在她们搬动时老高突然休克,护士马上按了床边的红色按钮,警报响起,就听到外面嘈杂的跑步声,七八个护士医生都跑着来到老高的病房实施抢救。


一个护士把我带到办公室沏了一杯茶不停地安慰我。我的泪水止不住地往外淌,面对生命的脆弱,面对亲人的生死我怎么能不难过呢。一会儿一个医生进来告诉我没事了,就是血压太低。女儿说病人平稳坐着已经是半昏迷状态说明血压很低了,再一挪动,血压会骤降造成休克。


我说如果我不在现场,出事了都发现不了啊。女儿说,不会的,一般护士每半个小时来量一次血压,如果病人不动不会有什么危险。这才让我一百个不放心的情绪渐渐平稳下来。


事过之后想起那场面还挺震撼的,那么多的医护人员紧张的往老高病房奔跑,真的很感动。女儿说,医院规定,红灯一亮,这个科的所有大夫无论在哪儿必须跑步前往。


手术过了十天,理疗的护士过来帮助老高做体能锻炼,练习走路,还要练习上下台阶,为回家做准备。在英国,病人不能达到一定自理能力是不允许回家的。然后又有人安排为我家浴室安装了另一个扶手,送来了洗漱池边的座椅,轮椅恭凳········还要检查家里的门槛台阶高度。


轮椅恭凳,洗漱座椅和助步器等



进入浴缸的台阶



加高马桶的坐垫



这个是药房按期送来的药盒,一周一盒,一日四次都是摆好药后密封,每次送四周药量,避免病人不能按时正确吃药。


家里一切准备就绪,NHS还会安排护士每天来家里探望四次,帮助照顾老高,包括检查血压心跳,检查吃药,洗漱,倒便盆等(一切设备和服务都是免费)在医院住了16天以后老高出院了。当天医院的车和护士把老高送回家,安排好了才离开。


从那一天开始,直到以后的一个多月里,根据老高的情况,又有做理疗的护士每天过来帮他做体能恢复。由于老高在吃稀释血液的‘法华林’(不知道中文怎么写)所以需要经常验血,护士会到家里抽血。为了怕病人不能按时正确吃药,NHS还提供送药服务。上面提到了,每四周按照GP(家庭医生)处方把药送到家里。当然随着病人的逐渐恢复,护士来的次数会逐渐减少,直至停止护士服务。现在每周会安排老高去参加一个老年组活动,内容就是怀旧,唱老歌,做一些简单的智力游戏。还会每周接他到医院参加体能平衡练习。


总之,当家里没有失能的重病人时,我们不了解NHS是如何服务的,一旦有了,就会感到他们的服务太周到,太人性化了,时常深深地感动着我,有时候也觉得很不好意思让她们做一些很私人的服务,但护士们总是非常客气地说,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关系。他们的服务态度,职业道德,让我由衷地钦佩。


当然在社会福利上也会有更多的帮助,会减免政府税,不但会给照顾病人者一些经济上的支持,病人也会有,充分体现了英国社会的安全性合理性,让病患无论在医院还是在家都能得到最周到和全面的照顾。


由衷地感谢NHS为老高和我所做的一切,当然还有亲爱女儿每天的专业指导和鼓励,进而让不够坚强也不够能干强壮的我能够独自承担了照顾失能病人的责任,虽然经常会有一些悲观失望的情绪,但我深深地感到,有的时候我们的承受能力比我们自己想象的要强大。更要庆幸生活在这里,病有所治,老有所依,处处充满了关爱与帮助。


老高恢复得不错,不拄拐杖也能在家里走了,但要格外小心,希望他能够恢复得更好。


别了,我的爱人


编者注:
作者的丈夫老高,于2019年9月15日清晨安详地走了。悲痛中,晓华写下《别了,我的爱人》一文,链接于后,作为这篇介绍英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一个完整故事的收篇。


2019年9月15日星期日清晨六点,我被急促的电话铃吵醒,由于夜里睡得不好,早晨醒得有些晚,还在没有完全清醒的状态,只听到那边比较低沉也不是很清晰的声音“Gordon摔倒了……叫了急救车。”
……


延伸阅读
别了,我的爱人

刘晓华专页

与尼克松一起看北京人表演

周总理指挥我们歌唱"共产主义接班人"

在庆祝十一游行的彩车上

经历唐山大地震

人生中最漫长的一天一夜

正黄旗出身的姥姥,一生带过十几个儿孙

刘晓华:女儿在英国当医生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武汉肺炎专题

“吹哨人”李文亮:真相比平反更重要

武汉疫情“吹哨人”李文亮:

你如雄鸡报晓,却倒在了黎明之前

管轶教授:新冠病毒中意外躺枪的病毒学家
疫情信息披露谁延误?
疾控专家武汉市长各有说法
疫情响应环节何处失灵?
当事各方回应疾控论文争议

胡舒立:遏制武汉肺炎,公众可以做什么?

胡舒立:17年前的冠状病毒是怎么发现的?

新三届作家方方“武汉日记”走红
方方:阳光落在空寂的街上,感觉好浪费
于建嵘:为什么武汉政府未及时预警?
华生:群殴高福,如果搞错了对象呢?
华生:我为什么要为高福辩护
李文亮兄弟,我们送你一程
刘智明,第一位殁于新冠肺炎的医院院长
大疫当前,岂能“围殴”科学家?
港大病毒学家金冬雁:
武汉疫情防控重蹈SARS覆辙令人痛心
张作风点评武汉疫情:吃一堑能长一智吗?
彭俐:我举报,病毒超级传播者
专家教你“口罩省着用”;手套比口罩更重要
美国肺科专家对武汉肺炎的专业分析
防疫专家:在武汉疫情中如何保持安全
白岩松八问钟南山
新型冠状病毒跟SARS有何区别?
对话秦传安:疾病与人类文明
关于新冠病毒,99条科学信息破解谣言
如何区分感冒流感和新冠病毒肺炎
如何预防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传染
百年前东北大鼠疫,伍连德67天消灭疫情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